精准扶贫 无限极探寻企业战略新高度

来源: 2020-05-23 08:19:37  
精准扶贫 无限极探寻企业战略新高度

本报记者/党鹏/成都报道

看着种植大棚里一丛丛灵芝,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灿灿的光芒,毛连伟一家人喜上眉梢。

秦岭深处,汉江之畔的汉中城固县,毛连伟一直靠种植灵芝为生,“我们文化低,不了解市场行情,只能跟风种植(灵芝),家里也没什么资金,只敢小面积种上一小块地,只求能养家糊口。”

随着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旗下成员无限极和天方健带着扶贫团队走进秦岭深处,毛连伟成为其签约种植户。在扶贫基金和技术帮扶下,他的灵芝种植面积从5亩扩大到20亩,家庭年收入则从3万元增长到15万元。由此,当地的种植基地也迅速扩大,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灵芝扶贫”模式的初见成效,让无限极与天方健迅速将其推广到全国。据介绍,该企业目前已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有40个中草药种植基地。“精准脱贫,产业扶持”,成为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推动公益事业,履行企业责任的路径。

“基于中草药健康产品的战略,我们在精准扶贫方面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无限极媒体事务总监张前表示,无限极在精准扶贫方面,主要聚焦在两件事,一件是教育扶贫,另一件是产业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中草药种植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灵芝扶贫为旧农业赋能

“秦岭无闲草”,何况是被称之为“仙草”的灵芝。

即使如此,守着“风水宝地”的毛连伟一家,过去仍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村子里不少年轻的后生都外出打工讨生活。

毛连伟种植灵芝已多年。与无限极合作之前,主要依靠自家扩繁菌种,成活率很低;种植过程也都依赖人工完成,产量更是“看老天爷的心情”。传统的种植方式已走到尽头,还面临诸多市场风险。

据当地农户介绍,过去一旦发生病虫害,只能大剂量喷施农药,但这又会导致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超标。传统的种植模式不仅直接挫伤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还危及药材的道地和安全性。

记者注意到,多年来,由于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无法保障,小农散户种植模式难免滋生造假、农药残留等不良现象,进而影响到下游产品的生产制造,直接危及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心。

为此,无限极与天方健在2016年来到秦岭深处。最初,他们选定六户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作为试验对象,推行“天方健+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新模式,并配套有“基准价+浮动价”“风险基金”等各项金融保障措施。

此外,两家企业还邀请了上海农科院、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加入扶贫队伍,企业与科研单位联手研发新菌种,走进田间地头和种植基地,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变化可大了!”毛连伟细数无限极与天方健所带来的“灵芝革命”:菌种的成活率大幅提升,专家亲自到田间指导;企业还列出可施用农药清单,让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不复存在;企业还提供风险基金和预付款,并签订长期订单,彻底解决了“愁卖”难题。

三年来,天方健的签约农户以每年20%左右的收益增长。由此,当地“灵芝脱贫”的队伍迅速壮大。据无限极统计,每新建一处种植基地,至少可吸纳20个种植大户,进而带动100人就业。此外,无限极还在种植基地周边建有初级加工厂,又可创造至少50个就业岗位。

“有一句古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前说,“通过中草药种植基地,吸引了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做药农,一方面提高了药农收入,另一方面实现了家中老有所依、少有所养。”

中药材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

随着“灵芝扶贫”模式的不断复制,目前无限极已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有40个中草药种植基地,包括华南地区的巴戟天、芡实、龙眼肉,西南地区的三七、茯苓、砂仁,东北地区的人参、五味子,西北地区的党参、当归、黄芪,以及华中地区的灵芝、茯苓。

“我们布局中药材产业,携手农户自建基地,这也夯实了我们从‘田间到舌尖’全产业链品质升级的原料基础。”张前说,进而确保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好功效、真道地”的产品。

就此,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曹正逵认为,“随着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将成为趋势,拥有中草药溯源体系的企业,将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业内,无限极率先打造“构建中药材生态圈”,并不惜成本构建“道地原料溯源体系”,确保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程可管控、可追溯。

在可溯源体系中,药农仍是最关键的第一环。对此,无限极不只是加强对源头采购的监管,还重点培养药农的产品文化和市场观念,形成对产品质量的自觉,进而也让药农真正做到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

不仅如此,在无限极看来,注重环境与生态保护,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不可推卸的一环。张前举例说,比如无限极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的茯苓种植模式已损害生态环境,农民通常选择45度角的山坡种植,并采取整片砍伐、随砍随种的传统农业模式,这导致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

对此,天方健与供应商积极寻求种植模式上的创新:不仅将传统的刀耕火种成功改进为“坡改梯”模式,还推出茯苓与油茶套种新手段,逐步实施林木流转与间伐,此举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改善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

此外,据介绍,2014年以来,无限极每年还会举办“道地原料溯源之旅”,邀请专家学者、权威媒体、养生文化爱好者等组成百人规模以上的“溯源之旅”探秘团,深入各大中草药种植基地参观。参观者可亲身体验中草药的种植与采收环节,享受采摘的乐趣,并与专家名人一起探讨道地原料、养生文化等话题。

如今,陕西城固的灵芝、广东郁南的巴戟天、青海柴达木的“红色圣果”枸杞,都“借船出海”成为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

由此,秉承“好产品是种出来的”产品理念,无限极也从发展循环经济中受益。

“查漏补缺”方式助力脱贫

宁夏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民间流传“宁夏脱贫看固原,固原脱贫看西吉”的说法。西吉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地区,脱贫难度尤其大。

自2017年起,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通过无限极宁夏志愿者协会和当地驻村干部,参与到西吉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四年来,帮扶了吉强镇大坪村、什字乡杨庄村、南台村、王民乡三岔村。

“缺什么补什么。”思利及人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灵活优势,以“查漏补缺”的方式助力脱贫。

据介绍,工作组进驻后,筹措资金,将村委会修葺一新,解决了村民的学习、运动、文娱场所。但扶贫资金仍存在缺口。村里需要帮助的地方还很多,比如村里没有路灯,村民夜间行路困难;冬天缺乏煤炭和棉衣棉被的问题;村里的公共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金会灵活筹措资金一一解决。尤其是筹建村级卫生室,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20年,为了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鼓励当地发展产业,基金会向深度贫困村三岔村捐资设立农业机械专项采购基金,专项用于拖拉机及配套的农业机械,帮助村民在农业生产中提升效率和效益。

记者注意到,“查漏补缺”的方式一直贯穿于无限极在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之中。

2017年9月7日上午,无限极在长春榆树市大岭镇民主村扶贫工作中,经过前期实地踏查沟通,结合当地的基础条件,资助10万元帮助当地修建木耳种植示范基地(榆树市发改委专项扶持资金配套20万元),引领全村致富奔小康。

2018年9月27日上午,无限极在吉林省永吉县北大湖镇官地村捐助建设洪成鹿场,设立“无限极产业扶贫帮扶基地”。鹿场每年给村里分红,用于本村63户贫困户脱贫。

2019年11月9日,无限极捐赠10.6万元款物,用于扶持邵阳县驻马村村办合作社的绿化草皮种植项目。该村共有建档贫困户107户426人,全村以传统种植水稻、花生、油茶为主,村里一直没有经济实体,所以没有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邵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从外地招商引进了种植草皮技术,组建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整合200亩土地种植草皮,并与多家房地产公司以每平方米8元的销售价签订了意向销售协议,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脱贫攻坚需要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在各地参与和开展扶贫工作中,首先了解当地扶贫工作情况,积极配合政府与有关部门的扶贫策略,充分发挥基金会的资金灵活优势,志愿者协会的资源优势,三方既有分工又形成合力。

在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联合举办的2019“外资企业扶贫行动”交流平台年度总结会暨研究报告发布会上,无限极高级副总裁黄健龙表示,2020年,无限极(中国)将继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战略,主动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